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游戏排行 游戏排行

第五人格勘探玩法-第五人格勘探取向

tamoadmin 2024-11-01 人已围观

简介1.弗洛伊德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2.你喜欢《第五人格》中的杰佣还是佣空?3.大五模型与5因素模型的区别与联系4.(4) 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5.积极养育(一):了解自己,以终为始(上方卡测试)6.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璋有什么异同点弗洛伊德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心理学、哲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人格

1.弗洛伊德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喜欢《第五人格》中的杰佣还是佣空?

3.大五模型与5因素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4.(4) 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

5.积极养育(一):了解自己,以终为始(上方卡测试)

6.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璋有什么异同点

弗洛伊德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人格勘探玩法-第五人格勘探取向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和理论对心理学、哲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被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的形成是由早期经验和童年经历所决定的。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口腔期(出生-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腔和进食。因此,婴儿的生理满足和安全感来自于吃、吸和咀嚼。如果婴儿没有得到足够的母乳喂养或被离开母亲的怀抱,会导致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第二阶段

肛门期(1岁-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和排泄。如果父母过于强调干净和整洁,或者是过于宽容和放任,都会影响儿童的控制感和权利感。这个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

期(3岁-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和性别特征。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经历对后来的性格形成和性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或者是受到性压抑和约束,都会导致后来的性格问题。

第四阶段

潜伏期(6岁-12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进入学龄期,开始接受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孩子开始了解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道德和伦理观。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和自尊心的关键时期。

第五阶段

生殖期(12岁-成年):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进入性成熟期,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这个阶段的经历对个体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个体没有得到足够的和支持,或者是受到性压抑和歧视,都会导致后来的性别焦虑和性格障碍。这五个阶段的经历对于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个体在这些关键时期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满足,就会形成健康、成熟、自信的人格;如果遭受缺乏或受到压抑、约束,就会形成不健康、不成熟、焦虑的人格。

其他思想

弗洛伊德还认为,每个人都有着潜意识,潜意识深层的欲望、冲动、压抑和防御机制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个体可以发掘和理解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发展健康的人格和关系。

争议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虽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其中一些争议包括对于理论依据和证据的质疑、对于生物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忽略、对于性别和文化差异的忽视等。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仍需要经过更多的研究和探讨,以完善和发展。

你喜欢《第五人格》中的杰佣还是佣空?

喜欢杰佣。最近杰克的公主抱被炒的火热,杰克的公主抱也让很多玩家觉得杰克就是一个天生的游戏CP角色。瘦瘦高高的个子,绅士一般的动作与步伐,再配上一个公主抱,让杰克抱着谁都有满满的CP感。

我记得官方曾经很暧昧的暗示过几对CP档,什么杰佣党啊,杰医党啊,印象最深的就是5月份的信笺事件,那时是问一个问答。

信笺上问“爱是什么”,杰克回答说“爱是你只看到了我手上锋利的钢爪,却没有看到我身后隐藏的玫瑰”,园丁的回答是“爱是拆光了所有的椅子,被你抱起时才能不挣扎”。这个意思太明显了吧,第五人格只有杰克拥有公主抱,官方这么强调这种暧昧关系真的好吗?不过又有人说,真爱是医生和园丁。

大五模型与5因素模型的区别与联系

“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

尤 瑾 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 430079)

摘 要 随着词汇学取向的“大五”结构和理论取向的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人格研究者就人格分类系统的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试图从以上方面明确二者的差异,以澄清相关的混淆和误解,并在文章结语部分对两种取向研究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五因素模型,大五,基因型人格,现象型人格。 分类号 B848

自Allport 提出特质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格的基本单元后,特质心理学家一直试图从特质水平寻求一种科学的人格分类系统,来描述复杂多样的人格结构,概括近乎难以穷尽的人格特质。在此过程,Cattell 得到了16种重要的根源特质,Eysenck 则提出了三个更为宽泛的人格维度。虽然上述两种结构各有千秋,然而它们并不是令人非常满意的结构模型。直至上世纪末,词汇学取向研究者提出了“大五”结构(“Big Five” Structure ),理论取向的研究者提出了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 FFM ),人格研究者终于对人格特征的分类表征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从表面上看,虽然两种模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多数研究者也常常将二者的名字混用,甚至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1],然而事实上,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1 词汇学传统和理论取向——不同的历史渊源

在探索人格分类系统的历程中,“‘大五’结构”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81年,由词汇学研究者Goldberg 提出[2],用以概括词汇学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五个基本维度: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智慧(intellect )或文化(culture )。然而追根溯源,上述五个人格维度——“大五”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Galton 的词汇学研究思想。在19世

收稿日期:2006-06-20

通讯作者:郭永玉, E-mail: yyguo@public.wh.hb.cn

纪末,Galton 率先明确提出了基本的词汇学假设,并指出可以通过字典估计人格描述词个数、确定不同术语的语义重叠程度[3]。Allport 将上述思想应用于特质研究,对Webster 大词典中的人格描述词进行了归类整理,创制了人格形容词表,Cattell 进而将其中的特质形容词缩减至35个词群,不仅开创了词汇学研究的先河,而且奠定了“大五”研究的基础。以此为基础,“大五”的偶然发现者Fisk 、“大五”之父Tupes 和Christal 、“大五”的拥护者Norman 和Digman 等不仅发现“大五”结构的雏形,而且将之带入了越来越多的人格研究者的视野,使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3]。沿承上述研究者的思路,Norman 重新将词典中的人格描述词收集,整理,缩减,分析,再次验证了“大五”结构的存在[4]。在此基础上,Goldberg 和Saucier 对Norman 的词表进行缩减,以其中熟悉度最高的人格描述词为分析对象,仍然重复了“大五”结构[4]。正是上述大量类似证据的积累,“大五”结构在1990年前后终于在人格领域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说词汇学传统对日常语言中的人格描述词所做的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探索,那么与之对应,McCrae 和Costa 等人的基于已有理论和问卷的工作则是以理论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作为理论取向的研究,McCrae 和Costa 的五因素模型主要源于对已有心理学理论或问卷中重要概念的概括和分析,与许多经典理论中的核心问题都有关[5]。鉴于大多数研究者对消极情感和人际活动的强调,同时受到Eysenck 的PEN 模型的影响,McCrae 和

第15卷第1期“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 -123-

Costa最初将外向性(E)和神经质(N)确定为了NEO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2]。由于Rogers对开放性的强调和Cattell对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关注,McCrae 又明确了经验开放性(O)维度的重要性[5]。上述3个维度共同构成了McCrae和Costa的NEO体系的最初构架。到1980年前后,受到“大五”结构的影响,McCrae和Costa意识到随和性(A)和尽责性(C)的重要性,也将之纳入了NEO体系。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学研究的“大五”结构以及前人理论和问卷共同构成了五因素模型的基础,“大五”结构只是五因素模型诸多理论来源的一种。在McCrae和Costa 看来,即使“大五”没有被发现,五因素模型仍有可能出现,因为他们认为,在1980年左右,自己就意识到了自我控制维度的重要性,其他理论家也指出了与尽责性相似的约束维度;而随和性在人际圈(Interpersonal Circle)理论和其他很多理论中也都曾被多次提及[12]。

2 五因素结构和五维六层面模型——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之所以经常被人相提并论甚至被合二为一,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个模型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接近:都是对人格结构的探索,得到的五个因素的内容和形式也比较相近。虽然相似,但即使在最为相似的表层,两个模型仍不完全一致。

首先,“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的命名系统是不同的。“大五”结构一直采用Norman的罗马字母命名系统,即Ⅰ.外向性或热情;Ⅱ.随和性;Ⅲ.尽责性;Ⅳ.情绪稳定性;Ⅴ.文化或智慧。而五因素模型则以首写字母的缩写命名,构成了“OCEAN”模型,即外向性(E)、神经质(N)、随和性(A)、尽责性(C)和经验开放性(O)。根据Saucier和Goldberg的观点,“大五”模型的罗马字母命名本质上反映着“大五”因素在日常人格描述词中的表征次序或相对重要性,即前面的因素比后面的因素更重要,对人格结构有更强的解释力,也更容易被重复验证。而对于五因素模型的OCEAN提法,其他研究者指出,它给人了一种错觉:五个因素是并列等同的,彼此的相对重要性和重复验证性也相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6,16]。

其次,“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的结构是不同的。五因素模型明确指出每个因素下的六个子维度,但对“大五”结构而言,虽然几乎所有由词汇学研究得到的“大五”模型都试图给出了每个因素的形容词定义,甚至确定每个因素下的子维度,但词汇学研究者在任何因素的子维度上迄今仍未达成共识[19]。根据词汇学假设,虽然“大五”结构也是包括了多个维度和层级的结构,但是5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不完全等同[6,19],对应的人格描述词的个数也不一定完全相同。Saucier和Goldberg指出,将每个因素人为地等分为6个方面是没有道理的,“大五”结构中相对重要的因素很可能包括更多的次级因素[6]。

最后,“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维度的内容也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明了也最具争议的差异就是第五个因素的内容和命名。McCrae和Costa强调第五个因素的开放性特征,如独创性、好奇心、对艺术的兴趣、幻想等;而以Goldberg为代表的“大五”研究者则强调智慧(intellect)特征,如世故性、洞察力、创造力、好想象等[4]。显然,两个模型对第五个因素的强调点是不同的,McCrae指出,在自然语言中,描述开放性的形容词相对较少,那些被研究者称之为“智慧”的形容词如好奇的、有创造性的、智慧的等只不过反应了开放性的认知层面[12]。尽管如此,多数研究者仍承认,两个模型的第五个因素有相当的重合,如想象力、原创性等(如图1所示),两个模型对第五个因素的命名过度强调了二者的差异,而忽略了二者的共同部分[1]。此外,热心(warmth)是五因素模型中外向性维度的一个方面,而在“大五”结构中则是随和性的重要特征。“大五”结构中的智慧维度和五因素模型的随和性、尽责性也有一定的重合[3,4,12]。

图1 经验开放性、智力测量、尽责性与智慧的语义关系图

(McCrae & Costa, 1992)

-124-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3 现象型人格结构和基因型人格结构——不同的本质

如前所述,“大五”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词汇学假设,而五因素模型的理论前提则是特质概念及其隐含的人性假设——可知性、理性、变异性、前动性等。不同的理论前提,决定着它们截然不同的本质。

词汇学假设的第一个理论前提指出,自然语言中的人格描述词描述的是现象型人格(phenotypic personality),而不是基因型人格(genotypic personality)[7]。现象型人格是指可观察的外在特征,基因型人格则包括了潜在的因果本质。自然语言对人格外在表现的观察不仅没有描述它的观察对象(人格的外在表现)的内在机制,而且与基因型人格特征也不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6],因此,基于自然语言的“大五”结构虽然可以被基因结构解释,但本身并不是解释性模型,也没有规定任何基因型特征。与之相对,五因素模型则以特质概念为基础,是一个综合的人格特质分类系统。根据McCrae在五因素模型中对特质来源的假设,特质是内源性的基本趋向,从本质上说,是遗传决定的,是不受外在环境影响的[11]。作为特质的分类系统,五因素模型具有客观的遗传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理结构和生物学过程的产物。因此,五因素模型不仅描述了个体的表现型特征,而且描述了个体的基因型特征,是具有解释意义的因果模型。

根据McCrae和Costa的早期定义,特质是基本趋向的个体差异的维度,反映着稳定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11]。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特质的生物学根源,但定义仍然强调了特质及其结构(即五因素模型)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根据Goldberg和Saucier的观点,词汇学假设从来没有假设编码进入语言的现象型人格特点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大五”模型并不是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的结构,而是人格特征(personality attributes)的结构[6]。

由于五因素模型的维度与已有的人格心理学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五因素模型可以被看成是心理学的专业概念结构。“大五”模型作为对自然语言中特质术语进行因素分析的产物,常被认为是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概念结构,甚至有研究者批评“大五”结构过于依赖常识,而忽略了心理学理论的贡献[5, 9]。此外,McCrae和Costa 指出,五因素模型提供了组织所有人格特质的理论框架。尽管这种提法经常受到质疑,但他们仍在不断地为之积累证据。事实上,就五因素模型与其他理论的兼容性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证据,虽然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就“大五”结构而言,Saucier和Goldberg则认为,词汇学假设并未暗含以下涵义,即自然语言涵盖了人格概念的全部。相反,他们认为,人格的日常描述词虽然涵盖了人格属性的基本成分,但却无法穷尽人格属性的全部,很可能没有将许多普通人无法观察或口头描述的重要特征包括在内,因此,“大五”结构只是相对重要的、有意义的表现型人格结构[1, 4, 7]。

4 描述和解释——不同的研究走向

由于两种模型的理论前提和本质不同,研究者为各自的模型寻求支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关注点也并不相同。可以说,从研究走向来看,“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已是渐行渐远:“大五”研究者强调重要的、有意义的人格地图的描绘,而以McCrae和Costa为代表的特质心理学家则不仅强调人格结构全貌的勾勒,而且强调对五因素模型特质属性的证实[5]。

就源于自然语言的“大五”结构而言,有关研究无一不遵循词汇学假设的原则。根据词汇学假设,人格特征的重要性与其在语言中被表征的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而这种表征包括了两个层面,即某种语言内部的表征和跨语言的表征[7]。这就意味着,描述某种个体差异的人格特征越重要

(4) 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

在第二篇文章里,我提出性别有很多种类的观点,至少按照FB的理论除了男女之外,还有56种性别。相信大家都对自己有了一定的性别认知。

那么这个篇章中我给大家带来的问题是,你知道你的性取向吗?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简称性向,又称性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个人在爱情和上对男女两性有何种类型的永久吸引。常见的性取向有5种:异性恋、同性恋、、无性恋以及泛性恋。非常见的性取向有10种:Asexual、Aromanic、Graysexual、Demisexual、Demiromantic、Lithromantic、Polysexual、Panromantic以及Skoliosexual。

? 那么从这个(性别、性取向)角度来思考,一个带着性别和性取向标识的人和另一个人相处的模式会呈现多少种可能?排除一个人可能呈现多种性别,多种性取向之外的泛数学统计,最简单的来说,人和人的关系最保守估计至少有58x 15=? 870种,所以一个单身的人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概率的确是比较低的。

? 谈到性取向,在这个篇章里我将引入金赛的“性向的流动性”(sexual fluidity)理论。1948年,金赛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出版。书中指出许多人与异性和同性都有过性行为,于是他把人的性倾向分成0到6七个等级,0代表纯粹异性恋,6代表纯粹同性恋,从0到6,同性恋的比重逐渐增加,异性恋的比重逐渐减少,最后的调查结果是:

截至受访时间为止,所有受访男性中,37%曾经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性行为。

截至受访时间为止,所有35岁前仍未婚的受访男性中,50%曾经至少有过一次同性性行为。

? 这个数字比例37%和50%高到可能会让大部分人觉得难以置信,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直男,却发现某一个同性对自己有特殊的吸引力,或者想要尝试与同性发生关系,没有必要觉得奇怪,因为你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体验的人。后来的研究者还发现,女性性向的流动性比男性的更高一些。

? 金赛是何许人也?他可以被称为世界上首位性学家。他不是第一位研究性行为的人,却是第一位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性行为的人。他花二十年时间收集了一百多万只黄峰,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他第一次提出了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金赛发现,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更像是一个范围的两个极端。我们都可以在这个范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更偏向异性恋那一端,有些人更偏向同性恋那一端,而且这个位置在我们的一生中并不是恒定的。比如有人可能在心理上只喜欢异性,却在生理上被同性吸引。也有人可能在人生中大多数时候都喜欢同性,却曾经爱上过某一位异性。为了解释这一研究发现,金赛和他的助手们发明了后来非常著名的金赛量表。

? 大多数人认为异性恋有生殖需要,剩下的都是“异常”。但对于人类来说,性所起的作用远远不止生殖,它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自我身份之一。同性恋的性活动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生殖。和自己能决定你是属于什么性别不同,你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取向。

? 除了性取向流动性之外,性向塑造(erotic plasticity)是另一个相关概念。这是指人们性表现——即性态度、性倾向和性行为方面的改变。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反应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比如部队,监狱里产生的同性性行为可能是由环境决定的,离开这个环境可能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 性向流动和并不是一个概念,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有确定的性取向。但一个人的性向流动程度与其性取向是两个并行的独立变量,两者属性不同。一些人性向流动性高,其他人则相对较低。性向流动可以发生在绝对的异性恋或同性恋者身上,但这只代表一次变化的性反应而已。例如,你可能一直都喜欢柔弱一点的女性类型,但会突然发现一个能以一种新鲜的兴奋方式刺激你的、完全不同的人。你也可能仍然和往常一样喜欢有女人味的同性伴侣,但她可能带有更多的“阳刚”属性。

?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渴望一种另类的性体验。假想一个人通常只喜欢与一个性伴侣进行传教士式体位的性活动,但他(她)后来换了一个不同的环境,那里每个人都有多个性伴侣,他们的性活动也更为开放。他(她)被此吸引并想要参与其中,那么这个人也经历了性向塑造。

? 是指男性或女性都对其有性吸引力或情感诱惑力。有些绝对的异性恋就算与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也并不能代表他们成为了“者”;但这能表明他们发生了性向流动。

在Lisa Diamond研究的一些案例中,一些生活中基本是“异性恋”的女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一个特定的女人,然而她们仍然声称自己是异性恋。这不意味着这些女人是。她们只是对某一个个体产生迷恋,而这个个体碰巧是同性的。也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些生活中基本是“同性恋”的男人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一个特定的女人,然而他可能还是觉得自己是同性恋,也不承认自己是。

? 纵向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改变他们的性偏好。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切都统称为“”。给他们都贴上“”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因为这将阻碍对性取向的真实起源、可变性,以及性体验与性表现等的科学研究。

? 同样,情感联结与望有着根本的不同。用Diamond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可以单纯地坠入爱河而不产生”。

在有一些专门研究男性性向流动的课题中,其中包括2006年的一项研究,调查男性在过去12个月中的性经历。结果显示,在曾与同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中,异性恋所占的比例高于同性恋,而且几乎没有人被认定为。这可能是男性性向流动的又一例证。

性不应该是简单而直白的。如果心理学家宣称人们的内倾和神经质(introversion and neuroticism,五大人格特质中的两个)会随时间而有所波动,人们会觉得,这看起来是显而易见并且无可争议的。一旦话题中的变量变成了“性”,一些人就会觉得它们不随时间变化。但这并不科学。

所以,综上所述,性取向是个流动的概念,那么你了解自己的性取向吗?或者准确的问,既然未来不可确定,那么,你了解你现在的(目前的,当下的)性取向吗?我认为一个人对自己每个阶段的性取向的认知很重要,至少对自己保持诚实,因为这是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积极养育(一):了解自己,以终为始(上方卡测试)

这是糟糕的一天,挑剔的客户、领导的脸色......你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一打开门,发现房间被小朋友搞得乱七八糟、满地的玩具、电线搅在一起。你的火一下子就冒上来了。

这个时候,“叮咚”、“叮咚”,门铃响了。你打开门,看到快递给你送来了四个包裹。

这四个包裹分别是。

你皱了皱眉头:什么破玩意儿!?这四个盒子你都不喜欢。可是,你只能选择退回一个,其他三个必须收下。

你最想退回哪一个呢?

先想一想,不要着急着看答案哦。

在你想的时候,我就可以介绍一下这个测试的背景。上个周末,我和先生一起参加了一个三天的家长工作坊。我俩也是蛮拼的,分别在公司请了一天年假来参加这个课。这个工作坊的名称是“正面管教家长课”,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Jane Nelsen)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流派创建的一套育儿体系。

Jane Nelsen写过一本风靡全球的育儿书《Positive Discipline》,中文翻译名《正面管教》。 这个三天的课程,就是这本书的衍生和拓展,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让家长更好地体验书中的育儿理念。

其实我一直都不太喜欢“正面管教”这个中文翻译。“管教”两个字,听上去感觉就很压制。我更愿意把它翻译成“积极养育”,这样听上去感觉就好很多。

插播一下,很多的外国品牌,好好的英文名翻译到中国来,就一塌糊涂。比方说,Airbnb是一个多好的英文名呀!Air Bed and Breakfast,简单有意义。翻译到中国变成了“爱彼迎”,简直听不下去。就算直接翻译过来“空中客栈”都比现在这个要好。

之前iPhone 6的广告词“Bigger than bigger” ,这是多么有想象空间的一句广告词啊!在苹果中国官网翻译成了“比更大还更大” 被网友吐槽“当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瞬间哭晕 ”。而苹果港台官网皆翻译作“岂止于大”。两岸的翻译水平,大家自行体会。

插播完毕。回来讲我参加的这个“家长坊”,三天、六个模块,分别是:

1. 了解自己 - 以终为始

2. 了解孩子 - 解读孩子的行为密码

3. 和善而坚定的养育方法

4. 情绪管理五步曲

5. 有效沟通四法宝

6. 解决问题六利器

文中开头说的这一个测试是在第一堂课“了解自己”当中的一个测试:生活态度取向测试。是由以色列心理学家Nira Kifer提出(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参考文末的“拓展阅读”,嘿嘿),Lynn Lott(《正面管教》作者之一)扩展。通过你的选择(上方卡),了解你的生活态度取向。其实我之前在职场培训中,也做过类似的测试,比方猫头鹰、考拉之类。不同的是,这次是从父母的角度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性格父母的养育方式、优点、缺点,以及建议。

你选好了吗?下面要公布答案喽。

这一道测试题有一个儿童版的测试情境。

这样问孩子:你有机会体验,在一天的时间里,变成一种动物。你希望变成这四种动物中的一种?狮子,老鹰,变色龙和乌龟。对应的就是上面四种类型。

我自己也在看一些心理学的书,所以对这个测试有两点自己的分享。

第一,这个测试测出的是你在压力下的原始本能反应。 做这个测试,就是为了使你更好得了解原生的自己( 原生的性格、气质,通常在一个人五周岁时形成 )、觉察自己的情绪( 能够时刻自我觉察,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刻意练习 )、通过一些自我调节技巧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第一反应,从而正向影响事件的发展。

第二,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各个类型的特点。 这个测试只是你的主要取向。所以也要注意,不要自我贴标签。

这些“特点”并没有好坏, 测试和建议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也了解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主要是伴侣和孩子。

了解到了这些,就可以理解某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在处理特定情况的时候,也可以运用一些思维模式进行自我调节、和事态调节。

比方说,我测出来是取悦型的,先生是控制型的。我就想到最近我们在讨论国庆节的旅行。先生说,想去欧洲。我说“要出去的话,需要把姐姐弟弟一起带上。”他没有反对,我就当我们达成一致了。我就开始做攻略、研究行程,花了两个晚上找了几条欧洲的线路。和先生review proposal的时候,我提到要带弟弟(其实我一开始就说要带弟弟,只是先生没有在意吧),他马上就说,弟弟太小了,不适合坐长途飞机。那我们不能去欧洲,要找一个近一点的地方。

我又开始做攻略、找行程,花了两个晚上,propose了几条亚洲的线路。先生看了,批复:1,不能坐红眼航班;2,必须在国定假期里面,因为姐姐上小学,尽量不要请假。

我郁闷极了:您咋不早点说。

这次在课上测试了以后,我就理解到,先生是控制型的,他习惯发号施令。我属于体贴取悦型的。可是做了很多得不到认可,每次他订方向、我执行,花了很多时间却被推翻,就会心生郁闷,心想您这方向能不能订得准一点啊。时间长了我会有积怨,就会闹矛盾。

了解到了这一点,下次我就可以更加真诚、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让先生了解到,当他每次推翻我的提议有给出新要求时(描述 事实而非评论 ),我感到不开心和胸闷(描述 感受而非想法 ),因为我讨厌我的付出没有得到尊重、目标不清晰,可能进一步浪费时间而没有结果( 自己的需求 ),我希望我们明确旅行目标和限制条件(说出自己的 请求而非命令 ),不然会浪费很多时间,继续做很多无用功。

我在这里用了 “我感到”句式 。就是 “当XXX时,我感到XXX,因为我XXX,我希望XXX。” 具体的注意事项我标在上“例句”的括号里了。也是这次在家长坊学到的。

我觉得这个句式非常好,可以帮助我客观看待已经发生的事情、整理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并且表达我的诉求。同时,也没有指责、命令对方,这样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无谓的争吵。你也可以试试看。

另外,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想的是:我可以做什么来改善?并没有提作为先生应该去做什么。因为 所有的学习和自我成长,最终,你能改变的只是自己,包括调整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过得开心一点。 先生和孩子可以放在影响圈内,可以去影响,但是千万不要想着去改变他们,这样只会徒生烦恼。

好了,第一课就先讲到这里。三天的家长工作坊,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而言是把之前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又重新refresh了一下、重新思考:这些理念可以用在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上。

接下去会慢慢分享课上的另外一些实用知识。

尼拉·凯弗 [Nira Kefir 1937],以色列心理学家

凯弗的主要贡献是人格优先或“僵局”优先概念。根据这一概念,人的人格主要是谋略避免以意识流记忆过去发生的早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僵局”。因此,当一个人变得年老时,他便越发显示出对自我和他人的控制欲,实际上他是在根据具体的僵局,例如害怕被嘲笑而逃避无助的忧虑。

他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于压力与困难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他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为型态:

优越型人格 :通过担任***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

控制型人格 :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的任何失误的表现。

逃避型人格 :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

取悦型人格 :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逸别人的排斥。由于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他认为为了增强自我察觉能力,人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好倾向,以及人们如何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满足此一偏好。

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璋有什么异同点

 第一,两人是同乡

刘邦是苏北沛县人,这没有异议,沛公嘛。朱元璋的籍贯,一般都说为安徽凤阳,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有年荒嘛。其实,朱元璋祖籍是江苏沛县。

第二,都是政治婚姻

刘邦娶了吕雉,朱元璋娶了马秀英,这两个女人都很不一般。吕雉嫁给刘邦,是因为吕雉的爹发现刘邦有帝王之相,能成大器。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是因为郭子兴发现朱元璋是个人才,出于笼络人心的考虑,将养女许配给他。

这两对夫妻,不管婚后感情如何,结婚时,都是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第三,朱元璋效法刘邦施政

刘邦定都长安之后,曾经把10万大户强制迁离本土,填实关中,强本弱末。朱元璋觉得这个法子挺好,效法。公元1367年,也就是他登基前一年,他消灭了最后一个政敌、苏北老乡盐城大丰籍盐商张士诚政权后,立即把一大批苏州富民迁徙到他的老家。

区别,首先,身份不同

刘邦虽不是名门望族,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草根阶层,好歹还当个亭长,也算是乡镇干部。

两人虽然都是,但身份不太一样,刘邦是体制内干活、体制外思想的流氓,放荡豁达得比较彻底。朱元璋是一个工于心计苦心经营的游民,是铁杆的贫下中农。

朱元璋当皇帝后,心里老自卑了。他总想攀附个名人,以显示自己的出身。老朱家最有名的算朱熹了,他曾经动过念头,但总觉得太牵强,不大好意思说出口。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到了刘邦。刘邦也是起自寒微,而且也是开国之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从朱元璋心底以刘邦为楷模,他不再讳言自己出身寒微,有时甚至强调一下以自我欣赏,统治信心一下提高了至少30个百分点。

其次,造因不同

刘邦举事的原因是一时冲动释放,没有回头路。他的造反完全是自找,没有丝豪逼迫的成份。这不仅与朱元璋不同,与李自成也有异。

李自成举事前是个驿卒,相当于乡镇邮电所长之类的小官。崇祯当皇帝不久,为了节省开支,整编吏制裁撤冗员。他下了岗失了业,又不愿种地,又当不了官,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咋办?只能造反。

朱元璋呢,走上举事造反的路实属逼迫无奈。他本质上是个善于忍耐的农民,为了生计,到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发生饥荒,又和其他和尚一起化缘讨饭。第二年,仍回到皇觉寺当和尚。

不久,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捎来的信,汤称自己已投奔郭子兴,希望他“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的事,让他逃走,他仍然举棋不定。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个精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所以说朱元璋造反是被迫无奈,也不过分。

虽然他幼年便具有报复性、攻击性强的性格倾向,但在25岁之前,哪怕再穷困潦倒,他也没有过惊世骇俗的叛逆举动。朱元璋当皇帝的理想是逐步形成的,他老谋深算,吃苦耐劳,苦心经营,在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实践,不断成功,节节胜利,最后大势所趋面南背北位尊九五成了正统,被命运波澜推上了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地位。

再次,对江山的根本态度不同

刘邦得了江山,通体舒泰,十分放松,沉醉于美酒妇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把玩女人。吃饱喝足玩够了,打着饱嗝捎带讽刺他爹:你当年不是说我没出息,不如老大老二的吗?现在还不是我刘老三养着你?!

刘邦拿得起放得下,脸皮厚得能开坦克,这是专业级流氓的基本素质和重要从业标准。

相比而言,朱元璋就没有这样从容放松的心态了。朱元璋起初投奔黄巾军,无非是不想饿,结果,经过十多年打拼,他得到的远不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而是率土率士、王土王臣这么一片大得无以复加的家业。老农民对钱财,绝对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痛快,总是要深藏起来,生怕别人知道,要不怎么能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经典搞笑故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一点也不轻松,“寝不交枕,忧悬于心”,他劳心甚至忧惧。刚登基不久,安排专人每天五更时分,在城门的鼓楼上吹起号角,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这样强烈的忧患意识,比之卧薪尝胆,不仅有过之无不及,而且不是一个量级——人家朱老师是当皇帝后还保持如此高的革命警惕呀。

刘邦和朱元璋的太子都比较懦弱,而且都有能力超群的文臣武将,但刘邦只对武将特别是拥有军队且有谋逆企图的武将动手,像萧何张良之类的文官则十分倚重。而朱元璋像经营农家院落一样,管理着帝国。除了儿孙,一个都不相信,事无巨细亲历亲为,每天的工作量那是相当大了,累得精神错乱神经衰弱;为了儿孙,一个都不放过,不管什么开国元勋、儿女亲家、淮西军事集团,统统摆平个个搞掂手起刀落一个不留。

第四,朱元璋自卑心理比刘邦重

中国的开国皇帝除了李氏、赵氏等几个达官显贵之外,大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出身低贱,二是没有文化,三是具备流氓习性。

在这方面,刘邦与朱元璋大同小异,但刘邦自卑心理不重,对出身好、文化高的人比较友善,不仅创业时兼收并蓄,守成后也能委以重任。只要你不谋反,我就不收拾你。所以,他的智囊张良、陈平、萧何等人,官位显赫,而且寿终正寝,结局都不错。

朱元璋就不行了,他的自卑与生俱来,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迁而改变。猜忌和自卑产生自私、愚昧、残暴,他喜欢看别人流血、看别人痛苦、看别人斯文扫地,看别人的人格尊严像**那样被搞来搞去。臣子才能越出众,他越忌恨,越自卑,干脆除之而后快。胡惟庸、李善长、刘基,都是经天纬地的人物,都被朱元璋一一收拾了,有的还被灭族。只有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邓愈和汤和6人算是善终,而常遇春,李文忠,邓愈都在胡惟庸或蓝玉案前。同时他借胡案废掉宰相的职位,且建立五军都督府,大幅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第五,性需求性取向不同

刘邦好色是出了名的。史记里司马迁说他在鸿门宴前夕,钱财无所图,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也。不搞女人了,就说明志向远大抱负宏伟,真不知道司马是根据何种标准确定的。

朱元璋对女人似乎不太感兴趣,甚至有点性冷淡,他与马皇后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帝王里的模范夫妻。他对女人的兴趣不是生前享用,而是后占有。他明目张胆地复兴人殉之制,OVER之前,下旨嫔妃为其殉莽。明孝陵里,葬有朱元璋嫔妃40人,有两人先于他病故,其余38人都是殉葬。朱元璋恢复野蛮的人殉制度后,子孙跟着效法,明成祖长陵殉葬16人,明仁宗献陵5人,明宣宗景陵10人,明景帝在其兄英宗复位后被降为王,后仍有几名嫔妃从殉。

刘邦花心、耳朵软,虽然废立太子没有成功,但政治上的恶果很明显,最终导致吕后专权。而朱元璋呢,自恃高明,总认为自己的子孙靠得住。他曾不无得意地对孙子朱允汶说:我把对你有威胁的人都收拾了,你就安心坐江山吧,一旦有事,你的叔叔们会很快来替你解围。孙子反问:要是叔叔们造反呢?朱元璋无言以对。

聪明过头的朱元璋过高估计了,朱允坟君临天下后,其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对黄齿小儿俯首称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朱允炊穿架装、揣度牌,“大地山河一担挑,四大皆空相”,凄惶逃离京都,杳杳渺渺不知所终,儿子终夺了孙子的天下。